名 稱:玉琮
時 代:新石器時代
出土地點:2013年彭陽縣店洼打石溝出土
尺 寸:通高8.2、邊長8、孔徑7厘米
文物介紹:青黃玉質,泛淺赫色,較細膩,素面,半透明,表面局部有堿殼附著。通體呈正方體,內圓外方,對鉆中空,兩端出短射,射口呈圓形,四面整齊直削,切割規(guī)整,拋光精細。它內圓外方,是古代的禮地之器。內圓代表天是圓的,外方代表大地是方的,說明當時人類已經有了天圓地方的原始宇宙觀。
名 稱:人駝紋銅帶飾(一級文物)
時 代:春秋戰(zhàn)國
出土地點:1987年草廟鄉(xiāng)張街出土
尺 寸:通長6.3、高5.1厘米
文物介紹:駱駝四肢彎曲作平臥狀,昂首,圓眼,長勁。背騎一人,身著長服,下擺寬松,腰系帶,右手握駝鬃,左手扶駝后峰,回首,目視后方。背有一弓形小鈕。駱駝是古代西北戈壁沙漠中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,它的存在說明當時彭陽境內的戎族可能和西域、漠北有一定的經濟聯(lián)系。該青銅帶飾的主要用途類似于今天的腰帶扣。
名 稱:骨梳
時 代:西周
出土地點:2018年彭陽縣姚河塬西周遺址
尺 寸:約4—6厘米
文物介紹:正面為精美的西周特征的獸面圖案,兩個圓圈處鑲嵌寶石。背面為素面。
名 稱:朝那銘文鼎
時 代:漢代
出土地點:1979年古城鎮(zhèn)古城村出土
尺 寸:通高23厘米,口徑17.5厘米,腹徑9.7厘米,腹深13.2厘米,耳高7厘米。
文物介紹:鼎身子母口,方形附耳,鼓腹圓底,三蹄形足,腹中部飾有一道凸棱,凸棱上部陰刻有三段銘文:“第廿九,五年,朝那,容二斗二升,重十二斤四兩”;“今?二斗一升,烏氏”;“今二斗一升,十一斤十五兩”。
名 稱:銅燈
時 代:漢代
出土地點:1984年城陽鄉(xiāng)溝圈村出土
尺 寸:口徑6.80、底徑5.50、高6.90、柄長5.80厘米
文物介紹:圓盤,直壁,盤中部有一圓錐狀燭釬,喇叭狀底座,上飾云紋。口沿外附葉形手柄。
名 稱:銅扁壺
時 代:漢代
出土地點:2013年新集鄉(xiāng)白草洼出土
尺 寸:通高21.4、口徑5、底徑13.4厘米
文物介紹:盤口微侈, 短頸,扁腹,兩側置對稱的銜環(huán)鋪首,帶蓋,蓋上置一小環(huán),長方形圈足。
名 稱:撲滿
時 代:宋代
出土地點:1972年古城鎮(zhèn)古城村出土
尺 寸:通高13、底徑9厘米
文物介紹:泥質灰陶。空腹,頂部呈圓形,直腹下收,平底,底有殘洞,輪制。頂部有一長3.5、寬0.4厘米儲錢孔。
名 稱:美人魚磚雕
時 代:宋代、金代
出土地點:2016年彭陽縣羅洼鄉(xiāng)張灣村出土
尺 寸:長約29厘米
文物介紹:2016年4月21日,彭陽縣羅洼鄉(xiāng)張灣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,發(fā)現(xiàn)一座磚砌單室宋代古墓。經過考古工作者清理,墻壁由畫像磚組成,其中就有多幅“美人魚”的磚畫。她們全身長滿鱗片,尾部似魚,腰部以上為人身,其中一幅,五官端莊、面目清秀。說明了美人魚并非是近代安徒生童話傳來的,在距今約1000年的宋代,我國就已經有了美人魚的形象。